提到丁宝桢的名字,现在最为人称道的应该是以“前门接旨,后门斩首”的大智大勇斩杀了晚清御前大太监安德海以及发明了“宫保鸡丁”这道舌尖上的美味佳肴。而对他治理水患、兴修水利、改革盐政、整顿吏治、抵御外侮等身前享誉海内的事迹却鲜为人知。
丁宝桢(1820—1886年),贵州平远(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)人。丁宝桢33岁考取进士,曾官任山东巡抚和四川总督。他一生以报国爱民为己任,清廉刚正,勇于担当。礼部尚书李端芬把他与曾国藩、左宗棠等同推为中兴名臣,曾国藩更赞叹其为“豪杰士”。
治水为民,力任巨艰
丁宝桢并非水利专家出身,但他为官一任责有攸归,心系百姓民生最关注的防洪、灌溉、水运治水要事,两治黄河水患、完成都江堰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复、开通四川至贵州云南数百公里的盐运航道。在任山东巡抚、四川总督期间上奏的400余折奏章中,关于治水相关的竟多达65折。
山东黄患堪称“无岁不决,无岁不数决”。1871年,黄河在郓城县侯家林决口,多个州县被淹。新任河道总督乔松年以“费用浩繁”为由极力推脱。而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素以治黄为“政事第一要务”,顾不上有越俎代庖之嫌,决意抱病销假,亲自督修。正月初二,他就带病赶赴工地,深入勘测,拟定方案,日夜与工人夫役同甘共苦,民众也备受鼓舞,争先恐后抢救决口,两个月之内,不仅成功堵住决口,并且增筑堤坝一百多里。受到同治皇帝嘉奖,称其“勇于任事、督率有力”“艰巨独任、功成迅速”。
1873年夏,黄河石庄户决口,丁宝桢决定在严冬时节河水干涸时堵塞。因请假回乡修葺被盗而破坏的祖墓,将堵塞重任委托给同僚。但直到次年10月,丁宝桢回任销假,才得知工程尚未动工。看到眼前一片汪洋、民不聊生,他十分痛心,一边尽力抚恤灾民,一边立即着手组织督修,并于1875年春完成工程合龙。同月,丁宝桢又奏请“再就北面滩地接筑长堤”,历时5个月,在石庄户下游筑起了250里的障东堤,保障了近百年来黄河此地不再决口。
1876年,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,又开启了十年治蜀的进程。其时,都江堰年久失修,水患日甚,且每年都因为春灌无水,导致农民连年到官府群体上访。于是,丁宝桢上任第二年便开始了组织大修都江堰的工程。丁宝桢将都江堰分水鱼嘴等重点堤堰部位全部改用条石修砌,意在修建成永久性的防洪堤,以免“岁修累甚”。然而,工程刚竣工,岷江就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并历时一月之久。尽管整体上新整修的都江堰工程质量经受了严峻的考验,但部分工程仍被毁坏。当时恰值洋务运动与守旧势力争斗,守旧派势力借机要求调查身为洋务派中坚的丁宝桢。调查表明,不仅工程符合技术规范,也没有查出贪腐问题。但清廷仍以“堰功败于垂成,复蹈明之复辙”为由,将丁宝桢降级,仍保留总督之职。丁宝桢并未怨天尤人,反而自备经费,再次兴工修治,到1880年终于功成,灌溉面积由原来的一万亩扩大到十几万亩,结束了都江堰百年不治的历史。
丁宝桢之所以能在兴水利治水害方面如此成绩卓著,跟他善于对治水的领导和管理是分不开的。在工程施工中,他不仅成立了指挥部门,还专门设立了类似现代的会计、统计、审计、纪检监察等机构。他还十分重视工程管理和经费使用,制定了比较完备的灾民参与修堰和经费核算管理制度。对参与施工的军民人等赏罚分明,有获破格褒奖激励者,也有立于工地正法者。丁宝桢把治理水害、兴修水利的每笔工程账目都算得明明白白,分毫不贪。如1875年丁宝桢督监修筑黄河障东堤结束后,拉出了“菏泽贾庄大工合龙收支各款清单”,尾数精确到“六钱九分八厘”,余款精确到“四十五两三钱二厘”,并亲自撰文书写障东堤碑(至今仍屹立在菏泽李村镇黄河岸边),在碑文中用近一半的篇幅记录工程账目,意在向朝廷、向百姓、向历史交一笔客观真实的明白账。
丁宝桢撰文书写黄河障东堤碑
同时,丁宝桢在治水过程中不唯上、不唯古,实事求是,科学治水,即使是皇帝谕旨,也据理力争。如关于治黄治运(京杭大运河)的关系,他大胆提出“黄运交流,断无两全之势”“先治黄而治运,一劳永逸之道也,不治黄而但治运,补苴苟简之计也。”他的这些意见并不符合当时朝廷以漕运为重的主张,因而并未得到真正实施。他离开山东后,黄河与运河的治理矛盾日益突出。直到1901年,漕运不得不彻底停止,足见丁宝桢先见之明。后来,丁宝桢在四川主持大修都江堰时,朝廷要求退修分水鱼嘴。但他立足实际,认为不宜退修,之后分水鱼嘴经过岁修,工程效果很好,也证明了其意见更符合实际。
从政33年,丁宝桢以国计民生为己任,“其知有国而不知有身”,励精图治,敢于任事,不怕丢官降职,不怕挟私报复。除治理黄河和都江堰之外,他在任上还大力整顿盐政,打击官商勾结,盐价因而大幅下降,百姓得以纾困;他整顿吏治、改革弊政;兴办洋务,发展兵工,巩固边防,抵御外侮。他在为官生涯中,政绩卓著,造福桑梓,深得民心。
清正廉洁,修身传家
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,这是对清代官场腐败乱象的形象揭露。丁宝桢却出淤泥而不染,廉洁自律、勤俭持家,一生从不为利益所动,人们赞其“清风亮节,冠绝一时”。
丁宝桢一生清风正气、廉洁奉公,只有付出而没有索取:抢修黄河贾庄口工程原计划用银98万两,丁宝桢厉行节俭,亲自督率,竣工时仅用了54万两,节资几近一半;朝廷奖励的4万两银,他如数拨给贵州修建道路桥梁;他常年扶危济困,平日俸金多数用来接济贫民,捐助教育;从政20余年后唯一的一次回乡,也不忘倡导办学,为乡村的私学题匾,为家乡的书院维修捐款。更让人想不到的是,他身为朝廷重臣、封疆大吏,晚年竟要靠举债度日。病危时,他认为所欠债务已无力偿还,只能上奏朝廷言:“所借之银,今生难以奉还,有待来生含环以报。”最后竟靠“僚属捐送赙金”才得以入土为安。丁宝桢本应叶落归根,但他在母亲去世返乡丁忧期间,贵州发生“匪患”,丁宝桢立即变卖祖传家产,组建了一支800人的队伍剿匪,老家荡然无存。丁宝桢任职山东按察使后,便携家眷和族人到山东。因此,丁宝桢病逝后,山东百姓联名请求将其灵柩运至济南安葬。光绪帝为之动容,同意“准葬山东”。四川、贵州、山东千万百姓更是无不“思之辄陨涕”。
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结余银两修建“普济桥”
此外,丁宝桢非常注重个人修养,并且言传身教,通过与长子丁体常的大量书信往来将自己的为官理政、修身报国之道传之后人,后整理成《丁文诚公家信》,内容包括报国、爱民、修身、治家、励志等多个方面,成为一套系统规范的家规家训,将丁氏家风体现的淋漓尽致,它不仅融入丁氏后人的血脉,更是激励世人的强大精神力量。
寻古润今激活水文化中廉洁元素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,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,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、奋勇向前。”从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治理太湖的范仲淹、到“苟利国家生死以、岂因祸福避趋之”屯田新疆兴修坎儿井的林则徐、再到“治水必躬亲”疏浚吴淞江的海瑞,这些治水能臣廉吏身上体现出的精神伟力,无时不刻不激励着后人奋勇向前。我们要不断传承弘扬,让中华优秀治水文化、廉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。
治水信守事必躬亲
丁宝桢身为位高权重督抚一方的重臣,总揽军政要务,但他察知民情、体恤民困,没有仅仅将治水救灾工作简单交付专司水利的官吏,而是亲力亲为,不避官场怨嫌,勇于任事,力任巨艰。为务求实效,开工前必亲自到一线视察详情,考证水害根源,充分收集民意,再提出具体方案。施工过程中更是次次主动奏请亲临督率,不顾病体,轻骑减从,躬冒霜雪,常日夜在工地与工人夫役同甘共苦,广受百姓和工人拥护,做到“拼死以争水”,保证了堤固安澜。正因为他勇挑重任,亲力亲为,深入基层实际,熟悉了解情况,才能提出真知灼见,科学治水,省费效宏。作为当代水利人,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丁宝桢这种勇担重任、守责尽责、冲锋在前、事必躬亲的精神和实事求是、科学务实的作风,以钉钉子精神坚韧不拔抓落实,以时不我待、只争朝夕、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,努力攻坚克难、干事创业,不断锐意进取、担当作为;注重调查研究,先调研后决策,坚决杜绝关起门决策、拍脑袋决策,真正深入基层实际,全面准确了解群众所急所盼,发现解决群众实际涉水困难。
为官坚守报国爱民
丁宝桢认为,既然为官一任,就定要造福一方,要“藉此官势,作德于民”。他认为:“至作官,只是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,即所谓报国者亦不外此。盖民为国本,培养民气即是培养国脉。”政措实施与否、效果好坏与否,权衡的依据皆是百姓利益。丁宝桢治理黄河水患、筹措西南边防、改革四川盐政、整顿辖区吏治等,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百姓利益上。他还特别给年轻的从政者以忠告:“年轻人作官,须求吃苦耐烦,时时以百姓为心,斯得之矣。”报国爱民不但是晚清重臣丁宝桢的做官要务,也是古今从政者所应牢记的为官本质。这勉励我们要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,自觉做人民最忠诚的“勤务员”,把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立足职能职责为党分忧、为民奉献,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涉水问题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齐家恪守清廉勤俭
丁宝桢一生清廉自守、两袖清风、勤俭持家,至死不渝。他时常通过书信告诫做官的儿子:“不可妄取民间一钱,如供余之内,稍有赢余,即以之救济穷苦贫民。”“家用务宜节省,肥浓易于致病,不如清淡之养人。华服适滋暴殄,不如布衣之适体。”他认为,奢靡之风助长官员恶习。他严肃批判 “既富且贵”的为官理念和官员们的骄奢陋习,“动辄花费数千金,果有益乎?无益乎?不过暴殄作孽耳!”此外,丁宝桢为避免身边人借助自己的权力和影响欺压百姓、盘剥商户,获取非法利益,便特别注重“管好身边人”,并强调首要的是管好自己,以上率下,而后从严管束所属各级官吏仆役和家人,身边人则自然端正是非观念,少有为非作歹之事。这些尤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,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遵纪守法,带头廉洁治家,时刻牢记清廉是福、贪欲是祸,勤扫“思想尘”、常破“心中贼”,从理想信念上守起,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,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,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。
尊敬的用户您好!由于目前平台处于调试阶段,有些功能或内容若有不完备的地方,敬请谅解,并诚邀您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!意见与建议可在网站最下面用户体验的意见与建议中进行反馈,也可拨打热线电话:010-63707961。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!
返回首页非紧急情况,请点击发布更详细的需求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