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运河是古代南粮北调的重要水道,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运河漕运,事关“国之大政”。
不过,每年冬季来临时,北方运河就会结上厚厚一层冰,即使江南的运河,也会时不时遇上结冰,阻碍漕船通行,那么古人是如何应对的呢?
关于运河结冰封冻,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。
通惠河位于北京东部,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。《元史》中这样记载:“自冰开发运至河冻时止,计二百四十日”。也就是说,当时通惠河由于河面封冻,全年有近4个月,漕船是无法通行的。
明朝嘉靖五年(1526年)秋天,鼎鼎大名的江南才子文徵明从北京乘船出发,沿运河一路南下,结果刚到山东就遭遇运河封冻,直到第二年春天冰水消融,才得以回到苏州。其间,他写下了《北风篇》:“杜陵一室不自保,却愿天下皆欢颜。”
清代学者谈迁的《北游录》中也有相似记载。1653年,谈迁从家乡杭州出发,沿着运河坐船前往北京,当他11月到达天津后,没几日河面便结冰封冻了,直到第二年3月天气回暖,运河才慢慢开冻。由此可以推算,当时运河封冻期长达100多天。
不仅是北方运河,江南一带的运河也会时不时会遇到冬季结冰。根据记载,明末清初的“小冰河时期”,淮扬运河、江南运河、浙东运河都出现过近30次之多的封冻现象。
运河从开始承担漕运工作起,就建立起了非常严格的漕运制度,而河面封冻使漕运受阻,影响极大。
为了防止在回程途中遭遇冰冻,一般农历每年十月底前,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在到达目的地后,会尽快卸下货物,空船往回赶,这被称为“回空”。
要是河面还没有完全结冰,可以用镐砸冰,疏通河道,让船只通行。若是不幸赶上了冰冻期,那么漕船只能搁浅在大运河上,待到来年冰雪融化后再做休整,回到南方。但等到休整后才返回,不仅成本会变得非常高,而且也会误了漕运任务。因此,南方一般会在第二年春天可以通行漕船后,先行派另外的船只北上,尽量减少损失。
明清时期,最南方的漕粮运到京城需要行船5个月,为了避免气候因素对漕运造成的影响,所以每年的漕运时间都有严格把控。漕船开行后,漕运全程有两个节点最为重要,一个是“淮”,指淮安,是漕运中途盘验的总站;另一个是“通”,指通州,是漕运的终点。以清初规定为例,各省漕粮北上的期限,江北限十二月过淮,江南的江宁、苏州、松江等地限正月内过淮,江西、浙江、湖广限二月内过淮。并规定了抵达通州的时间,山东、河南限三月初一抵通,江北限四月初一抵通,江南限五月初一抵通,江西、浙江、湖广限六月初一抵通。
当然,一部分漕粮到达北方时遇到河面封冻,那么也会转入陆路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漕运也都是水路、陆路两种方式相结合,所以漕运制度又称之为漕转或者转漕。
江南一带的运河出现河面结冰,船家一般会使用工具破冰。1153—1155年的南宋绍兴年间,金朝派遣使臣到杭州时,苏州船工就预备了铁锤破冰开路,蔡珪的《撞冰行》中有记载:“船头傅铁横长锥,十十五五张黄旗。百夫袖手略无用,舟过理棹徐徐。吴侬笑向吾曹说,昔岁江行苦风雪。扬槌启路夜撞冰,手皮半逐冰皮裂。”而漕船经过结薄冰的河面,也可以用这样的办法。
待到每年春暖花开、运河冰封消除之际,当第一艘漕船抵达通州,便是盛大的“开漕节”。这一天,在通州的各大漕运码头上,人们要举行春祭——祭拜坝神、祭祀吴仲,还要组织民间花会。由此,每年繁忙的漕运也就又开始了。
尊敬的用户您好!由于目前平台处于调试阶段,有些功能或内容若有不完备的地方,敬请谅解,并诚邀您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!意见与建议可在网站最下面用户体验的意见与建议中进行反馈,也可拨打热线电话:010-63707961。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!
返回首页非紧急情况,请点击发布更详细的需求信息